•    至道客服微信号:
       w315w123
 新闻中心/ 心理百科

教师心理健康亟待关注

[来源:来自网络] [作者:不详] [日期:10-09-06]

         现在,教师群体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。有研究表明,约有16%的中小学教师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。他们或是食欲不振、睡眠不好、注意力分散、记忆力下降,或是对工作缺乏热情和兴趣、情绪波动大、容易烦躁、长期处于焦虑和沮丧状态,或是工作混日子、得过且过、害怕竞争、感觉“苦海无边”。要让教师告别职业倦怠,脱离身心俱疲的心理困境,重新焕发工作热情,需要细究成因,积极应对。

        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。

         第一,自身职业压力大。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,如职称评定、教师聘任、按绩取酬等,这一切使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,职业安全感已不复存在。教师的唯一选择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参与竞争、奋力拼搏、有所作为。竞争出人才,压力变动力,但没有人能够成为永远的胜利者,挫折在所难免。再加上教师的学历进修,各种继续教育培训、达标要求,使教师疲惫不堪。久而久之,教师在长期的重负之下会出现职业倦怠。

        第二,社会环境压力大。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,包括多方面的因素,主要表现为过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与不相称的社会地位、经济状况之间的强烈反差。一是道德压力。在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、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”等光环的笼罩下,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和期望,似乎教师就应该是智慧与品德完美结合的人,就应该安贫乐道,“吃草挤奶”,行道存德,纤尘不染,这无形之中迫使教师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,向着“完人”的方向努力。同时,媒体对绝大多数教师大爱真情的宣传明显乏力,对个别教师恶行劣迹的报道趋之若鹜。在这种情形下,教师不像是一个崇高的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,倒像是一个被监视的“过失者”。二是地位变化。在信息不发达的过去,教师处于知识的优势地位,是“知识权威”的形象。但是,随着教育的广泛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,教师掌握的知识就显得单薄和有限,在某些方面、某些领域甚至不及学生。传统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。三是心理失衡。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行业、不同地区收入不均衡现象,教师超负荷的劳动付出、创造的巨大潜在价值、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教师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反差。

         第三,学生及其家长所给的压力大。教育情系千家万户,牵动社会“神经”。现在,独生子女问题和社会就业压力问题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,家长又将这种期望寄托于学校和教师。肩负着巨大的期望,教师不得不负重前行,牺牲业余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、找学生谈话。又因为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,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,教师的付出并不一定能换来令人满意的成绩,家长却一味盲目追求孩子的成绩,有些家长还时不时地找教师“兴师问罪”。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,搞得教师每天小心翼翼、如履薄冰,有的教师连一些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无法开展。诸多压力系于教师一身,教师形成“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”的倦怠心理就不足为奇了。

         第四,个人心理素质差异。教师之间由于教育教学水平不同、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同、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不同,所以心理素质存在着较大差异。一些教师由于整天忙于工作而无暇充实自己,因此变得性格内向而不愿与人交流。当内心焦虑、孤独无法排解的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时,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。

        教师职业倦怠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,对抗职业倦怠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。教师自身要学会“减压”:要学会欣赏自己,善待自己,善于多元思考;要学会休息,坚持运动,为自己补充“能量”;要主动进修,充电加油,消除“能力恐慌”;要打破封闭,加强沟通,学会纾解郁闷等,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。

备:至道教育http://www.chwdh.com/

上一篇强迫症是可以痊愈的
下一篇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
    相关文章:     最新文章:
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的区别 11-11-22
幸福魔方与辩证智慧 10-12-03
解读女性不同时期的抑郁症表现 10-11-30
强迫症的无为而治 10-11-27
强迫症状消失后的焦虑情绪处理——让焦虑恢复单纯性 10-11-27
辨证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与强迫症患者——完美是把双刃剑 10-11-27